福建農林大學學子“三下鄉”:走進東山關帝廟——觸摸閩南信仰里的文化密碼
時間:2025-07-15 閱讀:
在漳州東山縣銅陵鎮的岵嶁山下,有一座面朝大海的古剎——東山關帝廟。紅墻黛瓦映著碧波,飛檐翹角指向蒼穹,這里不僅是閩南人的精神地標,更是跨越海峽的文化紐帶。今天,就跟著我們一起解鎖這座“海上關帝廟”的千年故事。
一廟跨兩岸,香火連古今
關帝廟
東山關帝廟的歷史,要從明朝洪武年間說起。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為抵御倭寇,在此興建銅山衛所,特地刻關公像供奉,既是軍事防御的精神寄托,也開啟了此地數百年的關帝信仰。
別看廟不大,它可是臺灣千座關帝廟的“祖廟”!明末清初,鄭成功軍隊從銅山(今東山)渡海赴臺時,特地從這里分靈關帝神像,帶到臺灣供奉。如今,臺灣超過1000座關帝廟中,大多認東山關帝廟為“香緣祖廟”。每年農歷五月十三關帝誕辰,這里都會舉辦盛大的文化旅游節。海峽對岸的臺灣信眾組團而來,捧著神像“回娘家”謁祖,香火繚繞中,兩岸同胞的情誼在一拜一叩間悄然升溫。2023年,這里還被列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為連接兩岸的“精神橋梁”。一步一驚嘆,全是“神仙工藝”
實踐隊在關帝廟前的合影
走進關帝廟,仿佛闖入一座閩南建筑藝術的博物館。抬頭看,屋頂的剪瓷雕堪稱“立體的年畫”——匠人將彩色瓷片剪成細小碎片,拼貼出關羽讀春秋、穆桂英掛帥等故事,人物眉眼生動,連衣袂的褶皺都栩栩如生。陽光灑下時,瓷片折射出琉璃般的光澤,歷經數百年風雨依舊鮮亮。
殿內的金木雕更讓人叫絕。從梁柱到神龕,每一寸木頭都被雕刻賦予靈魂:有的是展翅欲飛的鳳凰,有的是纏繞交錯的巨龍,最精妙的是“軟肢神像”,關公與周倉的手臂能靈活轉動,仿佛下一秒就要揮刀而立。這些作品出自閩南非遺匠人之手,一刀一鑿都是光陰的沉淀。
面朝大海的“關帝精神”
不同于內陸關帝廟的肅穆,東山關帝廟因靠海而多了幾分“江湖氣”。站在廟前遠眺,可見漁船往來穿梭,耳畔是海浪拍岸與鐘聲交織。數百年來,漁民出海前總會來此祭拜,祈求關公護佑平安;歸航后又帶著漁獲來還愿,廟前的石板路被踩得锃亮,都是歲月留下的印記。
這里的關帝像也格外“接地氣”:關公身著龍袍,卻帶著幾分溫和,仿佛一位守護一方的長者。或許正是這份“亦神亦友”的親切感,讓關公信仰融入了東山人的生活——節慶時的“扛神轎”“打鐵球”,日常里的關帝簽詩,都藏著閩南人對“忠義仁勇”的堅守。
來這里,赴一場“山海之約”
如今的東山關帝廟,依舊香火鼎盛。如果你來東山,千萬別錯過:
-摸一摸廟前的“平安石”,據說能沾福氣;
-找老師傅解一支關帝簽,感受古老的智慧;
-逛一逛周邊的銅陵古鎮,嘗一口剛上岸的海鮮。
這座面朝大海的關帝廟,藏著閩南人的山海情懷,也藏著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下次來漳州,不妨來這里走走,在香火與濤聲中,讀懂一段跨越時空的傳奇!
赴漳州市東山縣重走領袖路實踐隊 畢書馨 劉旻宇 陳思婷/文
作者:赴漳州市東山縣重走領袖路實踐隊 畢書馨 劉旻宇 陳思婷 來源:三下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