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兵鐵血三十余載,藏著當代青年最缺的“硬骨頭”
時間:2025-07-14 閱讀:
鐵道兵鐵血三十余載,藏著當代青年最缺的“硬骨頭”
(通訊員:湯雨晨) 7月6日,周三下午一點十五,在武當山鎮,鐵脈薪傳實踐團與楊立剛老師展開深度交流。楊立剛以親身經歷與珍貴回憶為筆,勾勒鐵道兵崢嶸歲月,從艱苦施工日常到軍民魚水深情,從精神內核解讀到青春傳承期許,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為解碼青春成長、傳承鐵道兵精神,開啟獨特探尋之旅 。
一、苦旅淬魂:在磨難中筑牢信念根基
“吃不完的黃豆,打不完的豬草”,楊老師口中的鐵道兵日常,滿是艱辛。物資匱乏年代,流動性部隊以東北大豆為主食,戰士們施工間隙還要打豬草改善伙食。這不是被動吃苦,而是把“苦”嚼成動力,讓“艱苦奮斗”融入血脈,成了刻進骨子里的生存哲學。
回憶施工場景,楊老師感慨萬千:風鉆轟鳴與人工爆破交織的隧道里,鐵道兵直面死亡威脅,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信念,用血肉之軀“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把生死嵌入國家建設。他強調,鐵道兵精神是解放軍精神的延伸,“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傳承著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葉劍英元帥“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贊譽,精準勾勒出鐵道兵的擔當。
和平建設時期,鐵道兵的犧牲遠超想象。受限于施工、交通與生活條件,他們在非戰爭年代付出巨大代價,卻默默將奉獻融入國家建設。這種精神,經楊老師講述,成了連接歷史與當下的紐帶,提醒實踐團成員:傳承鐵道兵精神,本質是傳承人民軍隊的紅色血脈,讓“兩不怕”的底色,在新時代熠熠生輝,啟示青年:苦難是成長熔爐,唯有堅守信念,才能在困境中突圍。
二、共情傳溫:于聯結中延續精神脈絡
楊老師講述的浪河鎮故事,為鐵道兵精神添了抹溫情。修建浪河水庫時,戰士為疏涵洞獻身,部隊怕給地方添負擔,默默處理后事;浪河鎮前鎮長以文字銘記鐵道兵貢獻,從捐建細節到物資支援,字里行間都是敬意。
楊老師期待挖掘這些“被遺忘的聯結”,讓軍民魚水情重見天日。在他看來,那些捐建記錄、物資清單,是軍民共情的具象化。這種跨越時代的情感共振,是民族精神共同體的紐帶,也讓實踐團成員明白:精神傳承,就藏在對“平凡善舉”的銘記與延續里。
三、青春承責:以行動錨定傳承坐標
采訪尾聲,楊老師為鐵道兵精神的傳承錨定方向。他寄語青年,“做好本職、增長本領”,是讓“艱苦奮斗”適配現代語境——主動在學研中“自找苦吃”,用知識為擔當蓄力;“嚴格自律、履行責任”,則是將“不怕死”轉化為和平年代的堅守,讓“鐵道兵式擔當”融入職場、社會與家庭。
面對“躺平”思潮,楊老師的講述提供了破局路徑:以主動迎苦、用責任錨定價值。實踐團的采訪,不止是記錄歷史,更是精神喚醒。當青年在實驗室深耕、基層堅守、創業奮進中踐行“兩不怕”,便是讓鐵道兵精神完成時代迭代,從歷史“建設密碼”,變成驅動個人與國家的的“成長引擎”。?這場交流,是一次精神基因的解碼與重組。從苦旅淬魂筑牢信念,到共情傳溫延續脈絡,再到青春承責錨定坐標,鐵道兵精神照見青年成長方向。它啟示實踐團成員與廣大青年:傳承精神,要在時代語境中找共振,讓歷史炬火照亮新長征,讓“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誓言,在青春奔赴中續寫華章,成為成長最珍貴的底色!
作者:湯雨晨 來源:親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