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中醫藥大學“青仁知行”實踐隊在安義縣江下村開展普通話推廣相關調研,將普通話推廣與當地村民的實際需求結合,探索鄉村醫療場景中的溝通問題。
![]() |
問卷里的民生溫度
實踐隊在走訪中發放問卷100余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余份。問卷中,每道題都附有隊員口中的方言注解,“腹瀉”與“拉肚子”,“便秘”與“解不出大便”。隊員們整理問卷時發現,多數老年村民習慣用方言描述病癥,部分老人曾因對醫療術語理解偏差耽誤取藥,幾乎所有受訪者希望醫生能使用他們易懂的語言溝通,且多數老年村民有學習普通話的需求,以改善與年輕人的交流。
![]() |
![]() |
![]() |
![]() |
藥香里的溝通密碼
活動中心義診點的一幕,成了最好的“臨床案例”。當附屬醫院專家說“神闕穴附近不適”時,72歲的李大爺直擺手;換成“肚臍眼周圍疼不疼”,老人立刻點頭如搗蒜。實踐隊向村民發放《普通話宣傳手冊》,手冊中標注了趣味中醫諺語,并引導村民學習“艾灸”“推拿”等詞匯的普通話發音。
![]() |
![]() |
鄉音漸遠,心距更近
調研的過程中,實踐隊觀察到兒童在推廣中起到積極作用,部分孩子會糾正長輩發音。這一過程印證,推廣普通話并非消除鄉音,而是為健康與溫暖的傳遞搭建橋梁。
夕陽西下,隊員們整理問卷時發現,村民填寫內容中的方言痕跡,藏著對溝通改善的期待。此次江下村調研是系列活動的開端,已有村民嘗試用普通話詢問用藥方法。這種語言層面的細微變化,正在鄉村慢慢發酵,或將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訊員 曾舒叢 郭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