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黃志博 、周麗 )7月15日,湖南工商大學暑期 “三下鄉” 傘韻薪傳實踐團在湘潭縣石鼓鎮開展實踐活動,開啟了一場關于石鼓油紙傘的深度探尋之旅。截至目前,實踐團已在當地停留了幾日,期間實踐團深入探訪村民,細致了解石鼓油紙傘的制作工序及各環節耗時,親身體驗制作流程,用實際行動為非遺文化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石鼓傘作為石鼓鎮極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間,歷經600余年傳承,融合了當地獨特的文化特色 。制作一把石鼓傘需歷經浸泡、藥水煮、刮青、畫花、收傘等82道工序,全手工打造,每一步都蘊含著匠人們對傳統工藝的堅守與執著。
實踐團成員與當地村民交流 鄒雅婷攝
實踐團抵達石鼓鎮后,前期的活動豐富而充實。前期已完成石鼓工坊的參觀及與非遺傳承人初步交流等活動,對石鼓油紙傘有了整體認知,在前期活動的鋪墊下,實踐團成員們將目光聚焦于石鼓油紙傘制作工藝的細節之處,與當地村民展開了深入對話。村民們得知實踐團的來意后,熱情地與實踐團成員分享石鼓油紙傘的制作工序。
據村民介紹,石鼓油紙傘的制作工序繁雜而精細,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工匠們的心血。傘面的制作,選用的是優質紙張,這些紙張質地輕薄且韌性好,非常適合制作傘面。首先要根據傘的大小將紙張裁剪成合適的尺寸,這需要精準的測量和嫻熟的裁剪技巧,稍有不慎就可能影響傘面的整體效果。裁剪完成后,便是裱糊環節,將裁剪好的紙張小心翼翼地裱糊起來,要保證紙張平整、無褶皺。
村民制作傘面 楊淑涵攝
為了更深刻地體會石鼓傘制作的不易,隊員們在村民的熱心指導下,參與到傘面鋪設工作中。村民先是向大家演示了操作的要領,用細麻繩固定,確保傘面平整、張力均勻。在村民耐心細致的指導下,成員們逐漸掌握了技巧,最終成功完成了傘面鋪設。
實踐團成員在村民的幫助下制傘過程 周麗攝
通過這次親身體驗,實踐團成員們對非遺文化的傳承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實踐團成員不僅深入了解了石鼓油紙傘的制作工藝,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