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林響起“集結號”!大學生用音樂“指揮”群雞,科技賦能新農事
在郁郁蔥蔥的柑橘林中,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正在上演。近日,來自安徽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青村調色盤”深入田間地頭,探訪當地創新農戶,意外邂逅了一種充滿智慧的“柑橘-家禽”立體種養模式,更見證了科技為傳統農業注入的澎湃活力。
音樂“集結號”,群雞列隊隨行
團隊成員最直觀的驚喜,莫過于親眼目睹農戶利用音樂管理雞群的奇景。當熟悉的旋律在果園中響起,原本散落各處的雞群仿佛聽到了“集結號”,紛紛聚攏,跟隨播放音樂的農戶或隊員有序移動。“太神奇了!沒想到音樂成了‘指揮棒’。”隊員何思龍興奮地表示。實踐隊巧妙利用這一特性,化身“音樂牧雞人”,協助農戶高效完成投喂工作。農戶笑著解釋,長期播放固定音樂形成了條件反射,大大節省了在廣闊林間收集雞群的人力,這正是他們高效生態種養系統的一環——柑橘樹為雞提供蔭蔽和活動空間,雞則啄食害蟲、雜草并貢獻天然肥料,形成綠色循環。
隊員協助農戶喂雞
愛媛38號:精細呵護成就甜蜜果實
這片果園的主角,是近年來備受市場青睞的柑橘品種——愛媛38號。面對求知若渴的大學生,種植戶如數家珍。“愛媛38號果子好,皮薄多汁口感好,但枝條相對細軟,‘骨頭軟’,承重是個考驗。”他指著樹上精心捆綁的布條介紹道。為了防止豐碩的果實壓斷枝條,果農需在掛果期化身“骨科醫生”,用布條巧妙地將枝條相互牽引或固定支撐物上,分攤重量。他進一步解釋,這些“保護繩”并非永久存在,“等樹體再長大強壯些,結合科學修剪調整樹形結構,這些輔助措施就可以逐步撤掉了。”言語間充滿了對果樹生長規律的精準把握。
科技新農具,飛防替代“鐵肩膀”
談及種植技術的變遷,農戶感慨萬千。他特別對比了柑橘褐斑病的防治方式革新。“以前背著沉重的藥桶,一棵樹一棵樹地人工噴藥,汗流浹背效率低,還容易噴灑不均。現在好了!通過無人機飛防,省時省力,精準又均勻,效率提升了何止一點半點!”無人機呼嘯而過,幾分鐘便完成大片區域的噴灑作業,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現代農業科技的力量。
聽農戶講解愛媛橙種植園
訪談尾聲:甜蜜中的警醒與期盼
在深入交流中,農戶也流露出對產業發展的清醒認知。他坦言,諸如愛媛38號這樣的優質品種多源自日本等國家,“他們在柑橘品種研發和精細化栽培上確實起步更早,積累更深。”這席話為沉浸在豐收圖景中的隊員們帶來思考。農戶寄望于青年學子:“農業的未來在科技,更在人才。希望有更多年輕人投身農業科技研究,培育出咱中國人自己的頂尖柑橘品種,把技術做得更精!”
隊員在果園中大合影
實踐心聲:田野是最生動的課堂
此次深入柑橘園的探訪,讓“青村調色盤”隊員們收獲滿滿。“從音樂養雞的巧思,到布條撐枝的精細管理,再到無人機飛防的震撼,我們真切觸摸到了現代農業的創新脈搏和科技偉力。”團隊負責人鄒宜伶總結道,“農戶的經驗和期盼,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我們任重道遠。”這片飄蕩著音樂與果香的柑橘園,已然成為隊員們心中連接理論與實踐、激發興農志向的生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