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探尋文化根脈|貴州大學校團委“青馬工程”實踐服務隊赴高蕩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團委網站訊(記者 張玉楠 梁意航 報道|攝影 陳厚文 李翊萌)7月13日,貴州大學校團委“青馬工程”實踐服務隊圍繞“四大文化工程”聚焦民族文化傳承弘揚,深入安順市鎮寧縣高蕩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參觀、入戶訪談、對話非遺傳承人、主題宣講等形式,探索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實踐隊成員集體照)
探秘古寨風貌,尋找文化印記高蕩村作為保存完好的布依族傳統村落,素有“石頭建筑博物館”之稱,享有“千年布依古寨”美譽,并榮獲了“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榮譽稱號。在崇山峻嶺之間,隊員們覓跡尋蹤,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挖掘高蕩村的發展歷史、建筑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質元素,這些文化特質共同形成了高蕩的獨特魅力,吸引著眾多的人來這里追尋、探究、發現和感悟。

(圖為實踐隊成員參觀高蕩村)
入戶走訪交流,傾聽發展故事 實踐隊分成幾個小組,走進高蕩村村民家中進行訪談。在與村民的交流中,隊員們也了解到了許多古寨的發展變化。一位年長的村民說“以前想要喝水,還需要下山用扁擔挑上來,現在日子好起來了,國家安了自來水,在家就能喝到干凈的水”;另一位村民說到“以前的道路盡是泥濘黃土,大大阻礙了人們出行,現在路好起來了,大家的生活質量也得以改善了”“道好了,寨子也越來越好看,來這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以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跨越時間的長河,高蕩正以全新的面貌,講述著曾經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的發展。

(圖為實踐隊成員入戶走訪)
對話非遺傳承人,感悟非遺魅力實踐隊拜訪了蠟染工藝和銅鼓十二調的非遺傳承人。伍文芬老師作為蠟染非遺傳承人,向隊員們介紹了蠟染的制作工藝、創新來源以及自己的從學經歷,還帶領隊員們觀摩蠟染作品;銅鼓十二調的傳承人楊維老師,用銅鼓為實踐隊敲響了十二調的旋律,講述了十二調的來歷、傳承現狀以及創新方法。通過與傳承人的交流和觀摩,隊員們對非遺技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體會到了傳承人的匠心堅守。

(圖為實踐隊成員采訪伍文芬老師)

(圖為實踐隊成員采訪楊維老師)
宣講黔策話發展,播撒書香助夢行實踐隊在高蕩村布依集市開展了以“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為主題的宣講活動,附近的村民及游客來到現場。隊員們向大家宣講介紹了《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第二卷)中“習主席參加我們‘溪山論道’讀書會”一章,還解讀了貴州的發展、宣傳了國家資助政策以及貴大招生政策等。同時組織寨內小朋友,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交流互動集會”。小朋友們在實踐隊隊員的指引下,用畫筆在紙上繪就了一幅幅精彩畫作,用毛筆在宣紙上寫下了一句句美好心愿。實踐隊向一位小朋友贈送了《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第二卷)一書,并鼓勵她好好學習,努力考上理想大學。

(圖為實踐隊成員宣講)

(圖為實踐隊成員教小朋友寫字)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小朋友合影)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從古寨的青石板路到染布缸里的靛藍,貴州大學校團委“青馬工程”實踐服務隊在實地調研中感悟民族文化底蘊,紛紛表示,將借助此次實踐機會,在后續的調研以及日常生活中,持續關注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聯動發展,作傳承中華文化的堅定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