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戰略部署,以“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為實踐導向,全面服務突破菏澤魯西南崛起決策部署落地生根,7月11日,菏澤學院人文與新聞傳播學院團委書記候龍真、活動指導教師王召飛帶領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團隊,奔赴曹縣漢服產業集中區域,開展以“推廣普通話,賦能產業興”為主題的推普實踐活動。團隊依托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語言文字研究與文化傳播領域的專業優勢,從語言賦能、文化傳播、品牌推廣三方面發力,為當地漢服產業破解溝通瓶頸,注入發展動能,助力鄉村振興。
對此,大集鎮學區主任安森嚴、秦宗雨,大集鎮孫莊小學校長孫司玉對我院團隊的到來給予了熱烈歡迎,對此次推普助力漢服產業發展的實踐活動表示高度認可與支持。
深入調研:直擊產業痛點,傾聽從業者心聲 隨著曹縣漢服產業迅猛發展,孫莊村等鄉村加工點的從業者們對提升語言服務能力的渴望愈發強烈,而方言口音重、專業術語表達不清等問題,正成為制約他們對接外部市場、傳播漢服文化的"絆腳石"。
實踐團隊深入曹縣漢服電商基地、孫莊村黨建服務中心、生產企業車間及鄉村加工點,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摸底從業者普通話使用現狀。問卷數據顯示,超七成從業者存在平翹舌音不分、前后鼻音混淆等問題,其中電商主播、客服等高頻使用普通話的崗位,對“織金”“香云紗”等漢服專業術語的發音準確率不足六成,部分訂單因溝通不暢導致誤解甚至流失。在訪談環節,一位漢服電商主播表示:“我們的產品雖然精美,但很多時候因為語言溝通的問題,讓外地客戶對我們的產品和文化產生了誤解。”由此看來,直播時方言口音不僅影響互動效果,更讓漢服背后的歷史文化韻味難以精準傳遞。
精準施策:特色課堂賦能,架起溝通橋梁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痛點,志愿者們結合曹縣方言與普通話的發音差異,量身設計了一系列接地氣、見效快的特色活動,讓推普課堂成為產業賦能的“充電站”。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在孫莊村黨建服務中心的“糾音課堂”上,朗朗上口的繞口令此起彼伏。志愿者們將繞口令與漢服文化、鄉村振興巧妙結合,重點攻克平翹舌音、前后鼻音等共性問題。通過跟讀練習等方式,幫助從業者精準掌握發音要領。
為讓教學更貼近實際工作場景,志愿者們還設計了“直播場景角色扮演”活動,在模擬直播中練習話術表達。“這款香云紗漢服采用傳統工藝,放量設計更顯靈動……”當主播李女士流暢說出這段臺詞時,現場響起陣陣掌聲——這與她此前直播時卡頓、方言頻出的狀態判若兩人。
此外,團隊還搭建了線上普通話學習平臺,上傳基礎發音視頻、行業術語音頻,方便從業者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學習。
賦能振興:普通話成“金鑰匙”,打開共富之門 此次“推廣普通話,賦能產業興”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普通話成為連接鄉村加工點與外部市場的"橋梁",更成為激活傳統文化、推動產業升級、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普通話正逐漸成為曹縣漢服的“文化名片”,讓源自鄉村的手工藝品帶著清晰的文化表達,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在此次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以專業所長服務基層需求,既為曹縣漢服產業破解了溝通難題,也讓“推普助振興”的理念深植人心。未來,學院將持續深化與曹縣漢服產業的合作,通過完善線上學習平臺、開展常態化培訓等方式,讓普通話成為點亮鄉村特色產業、推動共同富裕的“金鑰匙”,為魯西南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