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山東理工大學"筑夢小魚"實踐團走進杜堂鎮鄉村小學,以"呵護小眼睛,讓視界更美好"為主題,為當地兒童帶來了一場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的護眼知識公益課堂。針對鄉村兒童用眼環境與習慣特點,實踐團通過"理論講解+互動實踐"的創新形式,系統普及科學護眼知識,用專業與溫度為鄉村孩子的"光明未來"筑牢防線。
活動中,實踐團成員以一組觸目驚心的動態數據可視化圖表拉開序幕:"全球超半數青少年正受視力問題困擾,其中鄉村兒童近視率增速顯著,不良用眼習慣是主因。"隨后,團隊圍繞"日常護眼方法"展開精細化講解,從"20-20-20黃金法則"到"30-40厘米閱讀距離"的標準,從護眼臺燈的選擇,到屏幕反光的規避技巧,每一個知識點都輔以現場示范,講述"一拳一尺一寸"的正確坐姿,將抽象的護眼要求轉化為可操作的"小口訣"。
考慮到鄉村兒童的認知特點,課堂特別融入"營養護眼"與"科技護眼"雙維度內容:通過"胡蘿卜+菠菜+深海魚"的營養組合案例,生動解析維生素A、Omega-3等護眼營養素的來源;結合手機應用實操,演示如何開啟"護眼模式"減少藍光傷害,并推薦防藍光眼鏡、抗疲勞鏡片等專業裝備的使用場景。"原來吃對了食物也能保護眼睛!""原來手機里藏著護眼開關!"孩子們在互動中頻頻發出驚嘆,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變得鮮活可感。
通過系統的科普講解,孩子們了解不良用眼習慣的危害,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用眼時長控制等實用護眼方法,降低近視發生率。這堂公益課的開設,填補鄉村兒童在護眼知識上的空白。
為增強課堂吸引力,實踐團采取了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課堂不再呆板?;顒又羞€穿插了護眼知識問答競賽,孩子們爭先恐后舉手搶答,展現出極高的學習熱情。讓后排同學朗讀屏幕上的字,將愛眼護眼的好處展現的淋漓盡致。
針對鄉村兒童用眼環境的特殊性,實踐團特別提煉出三大核心護眼措施:一是嚴格控制電子屏幕使用時間,建議單日不超過30分鐘;二是創設"無反光、光線柔"的用眼環境,優先使用暖白光臺燈并避免窗戶直射;三是保證每日2小時以上自然光接觸,鼓勵孩子在課間走出教室遠眺。這些貼合鄉村生活場景的建議,讓護眼知識真正"接地氣、能落地"。
此次公益課堂不僅填補了鄉村兒童護眼知識的空白,更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科學護眼"的種子。從一堂課到一系列行動,從知識普及到習慣養成,"筑夢小魚"實踐團正以青春之力,為鄉村兒童的"睛"彩視界架起一座明亮的橋梁。正如團隊負責人所說:"我們不僅要讓孩子們看見現在,更要守護他們看見更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