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民俗文化殿堂:五猖館參觀之旅
7月4日,為在支教之余擴展了解當地民俗及非遺文化,巢湖學院支教團走進郎溪縣梅渚鎮,參觀了周家村五猖館,深度領略了當地豐富的非遺文化魅力。

團隊在五猖館門口合影
在周家村五猖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梅渚鎮五猖會會長周國平熱情接待了大家。他向我們介紹了關于五猖館的歷史由來:跳五猖又稱五猖會、跳菩薩,主要分布于宣城市郎溪縣梅渚鎮、南京市高淳區椏溪鎮、溧陽市社渚鎮一帶的胥河沿岸和馬鞍山市湖陽鎮大隴鎮等地,這一儀式起源于安徽廣德縣橫山,是皖蘇交界胥河兩岸古代村民對西漢張渤(民稱祠山大帝)開鑿長興荊溪河,引流至廣德的功績崇敬與緬懷而設,安徽郎溪縣周家村跳五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向眾人展示了櫥柜里的服飾和面具,這些都是跳五猖表演的重要道具。其中,有著八九百年歷史的和尚神面具和“萬壽牌子”,引得眾人紛紛駐足觀看,對古人的精湛技藝贊嘆不已 。

五猖會-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表項目

周國平代表為我們介紹跳五猖
在館長的介紹下,大家了解到“跳五猖”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村民為緬懷西漢治水英雄張渤而創立的民間祭祀神舞,融合了巫、儺、道、釋多元思想,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全套演跳包含破神場收災降福陣、雙行五谷豐登陣等多種陣式,最多時上場表演者達100余人,場面十分壯觀。近年來,梅渚鎮高度重視“跳五猖”等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通過藝術培訓課堂、師傅帶徒弟、非遺文化進校園等多種方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傳承人才。同時,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房四寶文化旅游節”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豐富多彩的非遺展示活動,讓“跳五猖”從鄉村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此外,五猖館所在的周家村還結合旅游扶貧行動,吸納貧困戶參與跳五猖演出活動,在傳承文化的同時,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促進了鄉村旅游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圖為五猖會五大天神
周國平代表帶領,團隊一一參觀了館內各個地方,這些面具被精心擺放在玻璃柜中,造型各異、色彩絢麗,有的面容威嚴莊重,有的則帶著神秘的色彩,仿佛在訴說著跳五猖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古老故事 。旁邊,“肅靜”牌與其他相關道具靜靜佇立,無聲地傳遞著跳五猖祭祀儀式的莊嚴與肅穆

圖中頭像有百余年的歷史
此次參觀活動,不僅讓巢湖支教團近距離感受到跳五猖等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增強了大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大家紛紛表示,要將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到郎溪豐富的民俗文化。未來,當地也將繼續加大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力度,通過開展各類活動,讓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巢湖支教團會將本次實踐體驗與支教相融合,采用“學”與“教”雙線并進的模式,讓非遺文化在中國這片沃土煥發出強勁的生命力!
走進民俗文化殿堂:五猖館參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