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尋跡溯源,藝韻傳承”:文化傳承在行動
2025年6月25日至7月6日,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尋跡溯源,藝韻傳承”中華文化傳承團,懷揣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責任,在彭澤科、張秉晨兩位老師的帶領下,于洛陽開啟了一場深度文化之旅。他們緊扣“保護、傳承、創新”的時代旋律,先后走訪龍門石窟、白馬寺等文化地標,并深入社區開展實地調研,穿梭在歷史遺跡與現代社區之間,用腳步丈量文化厚度,以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把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的殷切囑托 。
團隊成員介紹
指導老師:彭澤科、張秉晨
團隊負責人:高靖博
團隊成員:齊蕾蕾、馬康、陳兆鋒、陳昕卓、張兆薇、董倡豪、劉煜、韓長燃、石宇宸、李超群、李銘欣、李雪、李青珂、張龍輝

圖為團隊在河南科技大學門口舉行出征儀式。張秉晨供圖
溯源歷史足跡,探索文化傳承
6月27日至7月1日,實踐團先后走訪龍門石窟、洛陽博物館、澗西區重慶路街道三社區及白馬寺,在追尋歷史與貼近民眾中感悟文化傳承。
首站龍門石窟,熾熱陽光并未阻擋團員們的腳步,團隊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足跡瞻仰千年石窟藝術,被歲月侵蝕卻依舊肅穆的佛像觸動,深刻體會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與重要,用紙筆、相機記錄震撼景象,為后續研究積累素材。次日,團隊走進洛陽博物館,這座濃縮歷史的殿堂里,團員們穿梭在各個展廳,仔細觀察文物細節,積極投入于文物傳統文化現狀的調研工作中。游客的好奇與工作人員的堅守,讓大家深感文化傳播責任重大。6月29日,在社區調研中,居民對傳統文化與創新手工藝的熱情令人動容,老人的記憶、年輕人的見解,為團隊提供了清晰的創新方向——只有貼近生活,符合大眾需求,傳統文化創新才能走得更遠。7月1日,在黨的生日這一特殊日子里,團隊在張秉晨老師帶領下探訪白馬寺,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足跡,在古寺的紅墻綠樹間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記錄傳承見聞,思考如何借其影響力推動文化傳播。

圖為團隊到洛陽博物館參觀學習。 高靖博供圖
AI賦能節氣,創新傳承文化
此次調研讓實踐團深刻領悟到新時代文化傳承的要義。一路行來,實踐團既觸摸歷史脈絡,也探尋著傳統文化在當代傳承創新的路徑,作為新時代青年,成員們深知自己肩負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雙重使命,也一直為此奮斗著。就像團隊成員齊蕾蕾同學的24節氣AI設計作品,以AI賦能節氣,用創新傳承文化。作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為核心,依托AIGC技術,通過深度學習與圖像生成算法,將傳統節氣文化中的農事活動、民俗風情等元素與現代審美相融合,創作出富有創意的視覺作品。
該系列作品獲得了共青團中央宣傳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果。它推動了節氣文化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原本抽象的節氣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可感,使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作品中新穎的理念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了大量年輕群體,提升了傳統文化產品的市場接受度與消費潛力,為相關文創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成功范例。這種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的獨特呈現,為數字文創領域帶來了新啟示,拓寬了創作思路和表現形式。它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式的創新探索,更是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有效嘗試,有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了解、熱愛二十四節氣文化。

圖為共青團中央推廣二十四節氣AI設計作品。 齊蕾蕾 供圖
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入挖掘實踐成果,發揮藝術與設計專業優勢,探索契合時代的傳播方式,讓文化遺產以新姿態走進大眾,讓洛陽文化瑰寶廣為人知。成員們將以青春之力,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踐行“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文化遺產的使命,讓千年文脈在創新傳承中生生不息,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添磚加瓦,踐行保護文化遺產、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文化自覺與時代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