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2025年7月15日上午,南京財經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古運新聲”團隊來到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來龍鎮柤口城村,先后探訪了兩位九旬高齡的建國前老黨員——朱建早和朱大余,從他們的口中了解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以及屬于他們那一代人的家國情懷。
鐵血鑄忠魂,歸鄉續華章
朱建早老人已有九十九歲高齡,近些年身體每況愈下,視力逐漸模糊,但是聽力尚佳,與人交流無礙,還經常在飯桌上說起自己的軍旅生活。在兒媳蔣英花的攙扶下,老人與團隊成員交談。
1946年,年輕的朱建早就毅然參軍,投身革命。他先后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更抗美援朝戰爭,立下卓越戰功。談及連云港費家嶺戰役,老人的聲音逐漸哽咽,因為全班僅老人一人存活,背負著全班人的生的寄托與未竟的使命,他更加堅定了為革命戰斗的決心。兒媳蔣英花說,老人早年戰斗負傷,子彈擊碎了左肩胛骨,醫療時老人沒打麻藥強忍劇痛取出了子彈,傷疤遺留至今。
新中國成立后,老人放棄了留在南方工作的機會,轉而回到家鄉,當生產隊隊長,做保育員,投身家鄉建設事業。兒媳提到老人性格耿直,做事干練果斷,一眼就能看出軍人氣質。他對于子女的教育嚴格,因此培養了良好的家風,兒女一直謹遵老人教誨,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想著為社會做貢獻。
當團隊成員捧起老人珍藏的紀念章,朱建早如數家珍:“這枚是渡江戰役的,上面的圖案是一艘船……”兒媳感慨,雖然日常記憶力有所衰退,但一提到部隊、提到戰斗,老人便思路清晰,言語間充滿了自豪與懷念。
漫漫從軍路,淡泊寫忠誠
告別了朱建早老人,隊員們到了同村的九十七歲的朱大余老人家中,老人同樣經歷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戰爭,黨齡超過五十年。盡管老人耳朵有些聾了,但是說話聲音仍然中氣十足。老人兒媳說,老人喜歡遛彎,閑不住,有時候不讓他出門還會耍小脾氣,像個老小孩。當問起為什么參軍時,老人說自己原本是代替同鄉的人入伍的,可是在后來的戰爭中入了黨,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戰士,一個黨員的沉甸甸的責任與崇高的情懷。
言及抗美援朝戰爭,老人的情緒有些激動,他清晰地記得志愿軍與美軍巨大的裝備差距,往往要犧牲好多人才能摧毀美軍的一個駐地,在坦克飛機面前過去的那一套游擊戰術起不到任何作用,想要贏只能靠人命去堆,戰爭的勝利,是用鮮血換來的,五星紅旗是插在萬千同胞的尸體之上的。
戰爭結束后,朱大余同樣選擇了回到家鄉,老人不識字,唯一的識字契機是在打游擊戰的時候,但也只學習了兩小時,所以在家鄉也還是盡心務農。他生性淡泊名利,兒媳透露,在幾次搬家中,老人大部分的功勛章都遺失了,但他從未想過找相關單位補辦,也不讓兒女去幫他補辦,他認為“都是過去的榮譽了,不值得再麻煩人家補辦“。他一生老實本分,常教導兒女要學會知足,多為國家做貢獻,少向國家索取回報。這份樸實無華、甘于奉獻的精神,正是老黨員崇高品質的生動寫照。
豐碑照前路,光影傳薪火
朱建早與朱大余,兩位來自柤口城村的九旬老黨員,用他們跨越世紀的傳奇人生,為后世人民矗立起兩座精神的豐碑。他們的故事,是烽火硝煙中的不屈脊梁,是和平歲月里的默默耕耘,他們身上的傷疤、遺失的勛章、樸實的話語,都是留給后來者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次采訪,是一把鑰匙,向后來人重現了那一段塵封的歷史,同時也叩問當代青年:能否有信心有能力肩負起國家復興的大任,將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古運新聲”團隊誓言,將精心守護記錄下的光影瞬間,讓兩位老人深沉的責任感與熾熱的家國情懷,穿越柤口城村的邊界,照亮更廣闊的天地,引領更多青年樹立崇高的價值追求。唯有如此,方能在歷史的接力中不負先輩如山重托,無愧于這砥礪前行的偉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