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高海拔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密碼,感悟基層干部實干精神,7月13日下午,川北醫學院護理學院聯合肝膽胰腸疾病研究所“彝傈陽光,筑夢鄉行”鄉村振興實踐隊走進攀枝花米易縣中山村黨群服務中心,對話村黨委書記李國田,聆聽一場關于“金色夢想”如何照亮山鄉的奮斗史詩。
圖為李國田書記分享產業發展經歷。鄧瑩瑩 供圖
"中山村的芒果產業,就是一步步摸索出來的。"李國田指著黨群服務中心墻上的產業分布圖,目光篤定。2008年,村里組織人員前往云南考察芒果種植技術,在低海拔區試種芒果初獲成功。2013年首度掛果后,更大的突破在2015年到來,海拔1970米的高山芒果不僅成功掛果,更以個大皮薄、肉厚汁甜的卓越品質驚艷市場。通過反復試驗,最終劃定了芒果生長的黃金海拔線,最高可達1975米。這里獨特的水源、氣候和土壤,正是成就晚熟芒果的三大法寶。
圖為李國田書記講話。鄧瑩瑩 供圖
發展路上挑戰重重。晚熟芒果果型碩大,枝條易折,傳統竹制支架成本高、易損耗。面對"每株竹子支架要20元,每年更換,果農還常被毛刺劃傷"的實際困難,李國田帶領村民探索解決方案。在座談會上提出創新思路,爭取項目資金改用鋼筋支架,雖然單株成本增至40元,但使用壽命顯著延長,安全性大幅提升。智慧農業的應用更如虎添翼,水肥一體化系統讓灌溉效率倍增,農情監測網絡實時守護果園,智能噴淋系統在寒潮來臨時自動形成保護層。
如今,昔日的探索已結出碩果。全村芒果種植戶從最初的16戶增至235戶,超七成農戶參與產業發展,8600余畝梯田鋪展金色畫卷。2023年全村芒果產量超1600噸,年產值近億元,三分之一種植戶年收入突破10萬元。
圖為隊員們聆聽書記講話。鄧瑩瑩 供圖
實踐隊員們專注聆聽李國田的講述,從支架改良到智慧農業,每個創新細節都凝聚著基層智慧。李書記用田間地頭的實踐告訴我們,解決問題要扎根泥土。當陽光為黨群服務中心鍍上金輝,青年學子們心中已埋下種子——如何將今日所見所聞,轉化為明日服務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中山村1970米海拔上的金色奇跡,正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寫下熾熱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