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涂睿 圖片:涂睿)
2025 年 7 月 15 日上午,青山疊翠間藏著盛夏的熱忱。在襄陽市谷城縣五山鎮聞畈街社區居民委員會內洋溢著濃厚的藝術氛圍。來自武漢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的支教團隊為社區里的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陶瓷美育課,旨在通過親手捏造簡單圖形。一場以美育為筆、以鄉土為紙的成長敘事,正在指尖悄然鋪展。
一捧陶土里的美學啟蒙
"泥土會呼吸哦,你們聽,揉它的時候是不是有沙沙的聲音?"志愿者譚媛媛站在講臺前面,掌心托著一塊濕潤的陶土,指尖輕碾間,原本塊狀的黏土漸漸舒展成流暢的弧線。
(志愿者正在進行教學工作)
(志愿者為孩子們解答)
來自聞畈街社區的兒童黃文博興奮地說:“老師,這個陶土涼涼的,捏起來軟軟的,像棉花糖一樣!” 這種對陶土的獨特感受,正是美育中培養孩子感知能力的重要體現。通過觸摸、感受陶土,孩子們學會關注身邊事物的細節,從平凡中發現獨特的美,這為他們今后欣賞自然美、藝術美奠定了基礎。
志愿隊長張倩文表示:“這次獨特的美育課程讓孩子們接觸可以塑形的陶土,是想告訴他們,美從來不止一種模樣。” 在 “形狀變變變” 游戲里,孩子們先把陶土捏成球形,再搓成方塊,接著揉成細條,最后盤成螺旋狀,整個過程仿佛一場關于形態的哲學實驗。而他們清脆的笑聲里,藏著對 “美可以流動變化” 的懵懂領悟。
一捧陶土里的創意啟發
在簡單圖形捏造環節,志愿者沒有給出固定的范例,而是通過展示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圖片,如花朵、星星、房子等,啟發孩子們思考如何用陶土將這些形狀呈現出來。志愿者譚媛媛鼓勵孩子們:“你們心中的花朵、星星是什么樣子,就大膽地捏出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獨特的創意。”
(孩子用陶泥捏造圖形)
孩子們的想象力在這一刻被充分點燃。有的小朋友將陶土搓成細長條,盤繞出花朵層層疊疊的花瓣;有的把陶土壓成薄片,剪出星星的形狀,還在上面戳出小洞,代表閃爍的星光;還有的小朋友發揮奇思妙想,把房子捏成了帶有翅膀的模樣,“這樣房子就能帶我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啦!” 孩子們對美的理解通過手中的陶土盡情展現,他們不再局限于事物的常規形態,而是加入自己的情感與想象,賦予了這些簡單圖形更深層次的內涵。這種理解美的能力,正是美育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幫助孩子們擺脫定式思維,以更加多元、包容的視角去認識世界。
一捧陶土等帶來的美學教育
"老師,美是什么呀?" 課程尾聲,宋嚴睿好奇的問,志愿者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孩子們把作品擺在窗邊:"你們看,陽光照在上面,影子是不是很好看?美就是讓你心里覺得舒服、想笑的東西。"
這個答案,在孩子們的作品里得到了生動詮釋。這些帶著孩子氣的創意,在志愿者眼中,正是美育最珍貴的模樣 —— 不是工整的技法,而是對生活的熱愛與想象。
(孩子們的陶藝作品)
此次武漢學院支教隊在襄陽五山鎮聞畈街社區開展的陶瓷美育課,無疑是一次成功的美育實踐。它讓鄉村的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藝術創作,在感知美、理解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心靈得到滋養,想象力與創造力得到激發。在這次美育課堂中,指導老師楊喻高度贊揚了孩子們在創作時展現出的熱情與天賦,“當看到他們把對世界的好奇,都揉進那一塊塊陶土,從歪扭的造型里生出獨特的想象,我深受觸動。”孩子們用小手賦予陶土生命,有的作品看似簡單,卻藏著對小動物的觀察、對生活場景的復刻,那是未被束縛的藝術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