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通訊員:謝雨航 金世國)
蘭州理工大學學子赴李坪村開展“三下鄉(xiāng)”活動:以青春之力筑夢鄉(xiāng)間,用多元課堂點亮未來
七月的隴原大地,暑氣漸盛,卻擋不住青春的腳步。近日,蘭州理工大學推普實踐團懷揣熱忱與責任,奔赴李坪村開展以“尚學筑夢,共‘話’未來”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緊扣“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通過開設推普課堂、文化體驗、安全宣講、學業(yè)輔導等多元活動,結合鄉(xiāng)村實地調研,在田間地頭與村舍院落間,譜寫了一曲校地聯(lián)動、助農興教的青春樂章。
一堂“同心課”: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我們說同樣的話,寫同樣的字,就是心連著心的證明。”實踐團成員在“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課堂上,用生動的故事、鮮活的案例,向李坪村的孩子們闡釋民族團結的深意。課堂上,孩子們爭相分享自己身邊的民族互助故事,稚嫩的話語中滿是對“團結”二字的樸素理解。
實踐團還精心準備了民族服飾圖片展、多民族兒歌聯(lián)唱等互動環(huán)節(jié)。當孩子們看到五十六個民族的絢麗服飾,跟著節(jié)奏學唱《愛我中華》時,眼中閃爍著好奇與向往。“原來每個民族都有這么美的文化!”五年級的小雨同學興奮地說,“以后我要好好學習,去認識更多民族的朋友。”這場別開生面的“同心課”,如春雨般浸潤著孩子們的心田,讓“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種子在鄉(xiāng)間沃土中悄然扎根。
一堂“推廣課”:筆墨傳情,共話普通話
“‘花’‘華’‘畫’,這三個字讀音相近,但意思完全不同……”在推普課堂上,實踐團成員化身“小老師”,從拼音正音到日常用語規(guī)范,耐心糾正孩子們的發(fā)音習慣。針對村里部分孩子普通話基礎薄弱的問題,團隊設計了“詞語接龍”“故事配音”等趣味游戲,讓孩子們在歡笑中提升表達能力。
毛筆字體驗課更是讓孩子們興致盎然。鋪展宣紙、研磨蘸墨,在實踐團成員的手把手指導下,孩子們一筆一劃臨摹“中國”“團結”“夢想”等字樣。盡管字跡略顯稚嫩,墨痕偶有暈染,但每張作品都承載著孩子們對文化的敬畏與熱愛。“寫漢字的時候,感覺自己和遠方的人用同一種方式交流,特別神奇。”三年級的小宇舉著自己的作品,驕傲地向伙伴們展示。
推普課堂不僅面向孩子,更延伸至村民群體。實踐團成員走村入戶,為年長的村民發(fā)放《普通話日常用語手冊》,結合農資購買、電商銷售等實際需求,教大家學說“農藥名稱”“快遞地址”等實用短語。“以前賣菜時,方言太重,收購商總聽不懂,現(xiàn)在學了幾句普通話,交流順多了!”村民王大叔笑著說,手里的手冊被他小心翼翼地折好放進衣兜。
一堂“安全課”:守護暑期平安成長
“夏天去河邊玩水,一定要有大人陪同,記住‘六不準’……”實踐團成員結合農村暑期安全隱患特點,開設了“暑期安全意識課堂”。通過情景模擬、動畫演示、知識問答等形式,重點講解防溺水、防觸電、防中暑、防拐騙等安全知識。
課堂上,“模擬救援”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印象深刻。實踐團成員扮演“落水者”與“施救者”,演示正確的呼救方式和救援技巧,強調“不盲目下水”的重要性。“原來直接跳下去救人是不對的,應該大聲喊大人來幫忙!”孩子們在互動中掌握了關鍵的自救互救技能。團隊還為每個孩子發(fā)放了印有安全口訣的卡通貼紙,讓安全意識時刻伴隨左右。
課后,實踐團還對村里的配電箱、排水溝等設施進行了安全排查,向村民反饋隱患并提出整改建議。“孩子們的安全是天大的事,這些娃娃想得太周到了!”村支書李書記感慨道,“他們不僅教知識,還幫我們查隱患,真是把事辦到了咱心坎上。”
一對一“輔導課”:學業(yè)幫扶暖人心
“這道數(shù)學題要先算括號里的……”傍晚的村黨群服務中心,燈火通明。實踐團成員正為孩子們進行暑期作業(yè)輔導,從語文閱讀理解到數(shù)學公式運用,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難點,進行“一對一”講解。
村里的留守兒童居多,部分孩子因缺乏輔導,作業(yè)拖沓、難題堆積。實踐團成員根據(jù)孩子們的學業(yè)情況,制定了個性化輔導計劃:為低年級學生鞏固拼音、識字基礎,為高年級學生梳理知識點、講解錯題。“以前遇到不會的題就只能空著,現(xiàn)在哥哥姐姐們手把手教,我終于會做了!”六年級的小鵬同學拿著寫滿答案的練習冊,臉上露出了釋然的笑容。
除了書面作業(yè),實踐團還組織了“閱讀分享會”,帶來精心挑選的課外書籍,鼓勵孩子們多讀書、讀好書。從科普讀物到童話故事,孩子們在書籍的海洋中開闊眼界,也讓暑期時光變得充實而有意義。
田間地頭“調研課”:傾聽鄉(xiāng)村發(fā)展心聲
實踐活動不僅有課堂上的教與學,更有深入實地的觀察與調研。實踐團走進李坪村的養(yǎng)殖基地和蔬菜大棚,與農戶面對面交流,了解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在養(yǎng)雞合作社,成員們向負責人詢問養(yǎng)殖規(guī)模、市場銷路和技術難題;在辣椒大棚里,仔細記錄種植周期、產量及收益情況。“現(xiàn)在最大的難題是銷路不穩(wěn)定,要是能通過電商賣出去就好了。”養(yǎng)殖戶張大姐的話,被成員們認真記在調研本上。
為全面掌握村民需求,實踐團開展了“走街探巷”問卷調查。從教育醫(yī)療到基礎設施,從文化生活到產業(yè)期待,成員們耐心傾聽村民的心聲。“希望村里能多些文化活動,讓娃娃們在家門口也能學才藝。”“要是有農技專家來指導種蔬菜就好了。”一張張問卷、一句句建議,匯聚成實踐團對鄉(xiāng)村發(fā)展的深度思考。團隊表示,將把調研結果整理成報告,為當?shù)卣蛯W校提供參考,助力李坪村精準發(fā)展。
青春聚力,共繪鄉(xiāng)村振興新圖景
實踐活動轉瞬即逝,離村那天,孩子們捧著自己寫的毛筆字作品,村民們提著新鮮的蔬菜,前來為實踐團送行。“哥哥姐姐還會再來嗎?”“一定把我們的想法帶給上面呀!”真摯的話語中,滿是不舍與期盼。
此次“三下鄉(xiāng)”活動,蘭州理工大學電氣工程與信息工程學院推普實踐團以實際行動踐行青春使命,通過“課堂+實踐+調研”的模式,既為李坪村帶來了知識與溫暖,也讓學子們在基層一線深化了對鄉(xiāng)村的認知。正如實踐團成員小王所說:“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鄉(xiāng)村發(fā)展的觀察者、參與者。這段經(jīng)歷讓我明白,青春的價值,在于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據(jù)悉,蘭州理工大學將持續(xù)深化校地合作,以此次實踐為契機,建立長效幫扶機制,通過線上輔導、資源對接等方式,為李坪村的教育發(fā)展與產業(yè)振興貢獻更多高校力量。而這場“尚學筑夢,共‘話’未來”的青春之約,也將成為連接城市與鄉(xiāng)村、知識與土地的紐帶,在隴原大地上續(xù)寫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