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四川眉山洪雅縣桐梓村的教室里暖意融融,四川農業大學“以支為夢,以教當歌”社會實踐團隊在此開展了一場生動的支教活動。團隊帶來的“自證預言”理論課與“河豚氣球”實驗課,圍繞孩子們的心理成長與科學探索興趣,以趣味互動的形式為鄉村兒童打開了認知新視野。
自證預言:播撒積極心態的種子 “當你覺得‘我能做到’時,是不是真的會更有動力?”課堂上,小孟老師(胡孟雨)用俄狄浦斯的故事引入,以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為切入點,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解“自證預言”這一心理學理論。她通過“塔羅牌三選一”互動游戲:讓孩子們自行選擇,再提問“大家覺得這個預言準不準”,孩子們大都說不準,進而得出結論:別人的看法并不中肯,能決定自己的未來的只有自己。
孩子們積極參與課堂互動
“相信自己會更厲害!”孩子們興奮地分享感受。胡孟雨順勢引導大家思考:“自我看法→自我行為→他人看法→他人行為→自我看法……這一閉環邏輯,可以舉出什么例子呢?”課堂上,孩子們踴躍舉手,分享自己的看法,在輕松的氛圍中理解了積極心態的力量。
河豚氣球:在實驗中感受科學的奇妙 另一邊的“河豚氣球”實驗課上,飛飛哥哥(黃云飛)的課堂早已充滿期待的歡呼聲。在結束了操作視頻的放映后,他帶著提前準備好的氣球、小蘇打、白醋等材料,神秘地說:“今天我們要讓氣球像河豚一樣‘鼓起來’!”
志愿者們協助孩子操作
黃云飛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原理:“小蘇打和白醋相遇會產生二氧化碳,就像給氣球‘打氣’啦。”隨著他將混合后的液體倒入瓶中,套在瓶口的氣球慢慢膨脹,孩子們瞬間發出驚嘆。隨后,孩子們分組動手操作,黃云飛在各組間耐心指導:“小心慢慢倒,別讓‘氣’跑掉啦!”
孩子們嘗試讓氣球“鼓成河豚”
看著自己親手讓氣球“鼓成河豚”,孩子們成就感滿滿。“原來科學這么好玩!”有孩子舉著自己的“成果”驕傲地說,眼神里閃爍著對科學的好奇。
以教為橋,讓成長與歡樂同行 課程結束后,孩子們仍意猶未盡地討論著“怎么讓心態更積極”“下次還能做什么實驗”
胡孟雨和黃云飛與孩子們約定:“帶著今天的收獲,去發現生活里更多的小秘密吧!”
孩子們展示自己的成果
此次活動不僅讓桐梓村的孩子們在互動中收獲了知識與快樂,更讓“以支為夢,以教當歌”團隊深刻感受到鄉村教育的活力。團隊成員表示,將繼續結合專業特長,設計更多貼近孩子需求的課程,用陪伴與知識為鄉村兒童的成長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