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中央紅軍長征途經四川90周年,長征精神穿越歲月長河,始終熠熠生輝。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紅韻化語”“小分子”暑期社會實踐團響應“青春賡續紅色血脈工程”的號召,以社區和景區為陣地,圍繞“青啟、青學、青思、青行、青創”著力點,于7月2日-6日前往瀘州市古藺縣太平鎮,以青春之名赴一場紅色之約。
初抵太平鎮,團隊便積極與當地展開工作交流,通過太平鎮長征街社區婦女主任李洪、鎮志愿服務項目執行社工雷越的詳細介紹,深入了解了轄區概況、紅色資源分布脈絡、傳承實踐現狀以及推普需求,并成為鎮優家志愿項目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礎上,成員們分組入戶調研,通過問卷填寫、深度訪談等形式,進一步精準把握居民對紅色文化的認知與推普需求。這種“雙向融入”的方式,讓實踐團迅速扎根當地,為后續實踐筑牢根基。
青學鑄魂,溯源紅色根基
團隊以“青學”為基,走進古藺縣四渡赤水陳列館等紅色場館,在講解員的生動講述下,團隊成員凝視著泛黃史料與銹跡斑斑的武器,聆聽四渡赤水的英雄故事,深切感悟長征精神內涵,決心將紅色基因融入推普服務。
青思潤心,感悟精神密碼
在青杠坡遺址的烈士紀念碑前,實踐團隊肅立成列。隊長王鈺涵宣讀悼詞,字句間鋪展開紅軍浴血奮戰的壯闊歷史,讓年輕的心靈在追思中受到震撼。成員們獻上親手制作的小白花、默哀,與先烈隔空對話;面向團旗重溫入團誓詞時,鏗鏘誓言不僅堅定了傳承革命精神的決心,更讓紅色基因在沉思中悄然浸潤心田。
帶著對紅色文化的思考,實踐團專程拜訪古藺縣關工委“五老”紅色宣教員、市級非遺文化“赤水河船工號子”傳承人、紅軍戰士胡道財之子胡敬華,聆聽四渡赤水戰役中紅軍與船工的魚水情深。“嘿喲嗬!嘿喲嗬!腳踏浪頭手把舵,紅軍過河打勝仗喲……”胡敬華現場教唱《赤水河船工號子》,粗獷有力的歌聲將眾人帶回那段崢嶸歲月。成員們一一學唱,在沉浸式體驗中駐足沉思,在激昂的旋律中體會軍民同心、攻堅克難的革命智慧。
青行踐諾,扎根實踐沃土
團隊秉持“青行”導向,以紅色文化賦能推普,開展四渡赤水答題投籃闖關活動,讓居民、游客在運動中學習歷史;紅色非遺拓印畫現場,眾人用普通話追溯拓片背后的革命故事;釘子繞線繞口令創作環節,在韻律中校準發音,于作品中凝結信仰,為當地居民和游客帶來別樣體驗。
青創賦能,拓寬傳播邊界
為實現傳播紅色文化、助力推普目標,團隊精心籌拍5部紅色主題宣講視頻。成員們化身編劇、演員、導演,結合青年話語體系與新媒體傳播特點,將四渡赤水的英勇壯舉、紅軍與百姓的魚水情深等故事搬上鏡頭,用生動影像重現崢嶸歲月,借助多平臺傳播優勢,搭建多元傳播矩陣,讓紅色故事突破時空界限。
此次實踐中,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小分子”團隊精準對接古藺縣太平鎮紅色文化傳承與推廣需求,聚焦紅色歷史研學、推普賦能傳播及紅色基因活化三大方向,旨在彰顯長征精神的時代魅力,激活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這是高校青年力量助力革命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通過“紅色+推普”創新模式,為古藺紅色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創造性轉化和廣泛傳播注入了青春動能,是校地協同推動長征精神“薪火相傳、與時俱進”的積極探索。